艾爾伯特·愛因斯坦曾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決定用爬樹能力去評價一條魚,那么我相信這條魚一生都會活在自我懷疑的陰霾中。”
從小到大,我們都更善于用“聰明”來評價一個人的能力和智力,當然,也被評價著。進入職場后,對聰明的界定其實沒有統(tǒng)一的概念,能很好的完成上級交代的工作、處理好與同事之間的關系、每個月都是銷售冠軍,這些都有可能讓一個員工被評價為聰明,但管理者可能會偏于用業(yè)績來肯定員工的聰明。有趣的是,以業(yè)績比作成績的話,在學生時代,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往往不是成績最好的,而是在課堂上最會提問題的學生、最積極主動的學生。
不難發(fā)現,年齡越小的孩子越會提問,他們經常會充滿好奇地問一堆問題,“為什么呢?”、“為什么不呢?”等。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疑問卻在不斷減少。有調查表明,小孩說話內容的70%-80%都是由問題組成的,但是成年人說話的內容只有15%-25%是由提問組成的。是什么導致成年人的問題減少?難道出了社會真的什么都懂了?
回想一下你上學的時候,當你得出正確的答案時,你便有可能得到更多的認可或獎勵。認可與獎勵成了行動的目的,而非事實真相本身,我們也從最初的主動求知,培養(yǎng)成被動接受的習慣。在后來的人生中,這種情況并沒有改變,最極端的情況就是一旦出現質疑世俗的認知,就會被邊緣化、被孤立或被視為威脅。很多人在成年后,潛意識里都已經形成這樣的思維模式。在工作中,我們依然會獎勵那些回答問題的人,至于提出問題的人,幾乎寥寥無幾。
企業(yè)管理者常常大呼要打造活躍型的團隊,但卻更樂于讓員工執(zhí)行任務而不是去思考問題,更別說提問。其實說到這,要提高團隊活躍度的答案已經很明確了,就讓員工提問題,激發(fā)出每一個人的內在潛能。
員工不愛提問的習慣已經養(yǎng)成,要打造一批活躍型團隊,則同樣需要一段時間與一定的手段來從新喚起他們的主動求知欲。多數管理者應該開始想到要利用獎勵機制來鼓勵員工提問了,但這對員工來說恐怕只是更難完成的任務,他們難免會想:要是自己當眾提出的問題被老板否決了不是很尷尬,問題提的好有獎勵?那什么樣的問題才是好問題?活了這么多年還未說出最好的回答,又怎么提出一個好問題?
想法有了,接下來就是落地的部分了。這些當面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借助載體進行傳遞。比如傳統(tǒng)的郵件,私信形式,或者是現在的社交軟件微信/QQ,還有很多企業(yè)管理工具,比如CRM軟件,基本都有日報功能,好處是可以區(qū)分開生活化的社交和商務形式的社交,如果是跟具體業(yè)務或者是客戶相關的提問還可以直接在CRM系統(tǒng)里做關聯。
以XTools CRM軟件為例,員工可以借助XTools CRM的日報來總結每日工作內容與心得,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渠道提出自己的問題。同時,日報利于員工培養(yǎng)提問題的習慣,畢竟提出一個好問題不是一天練就,要花更多的精力思考。上級可以查看下級的日報,避免了很多當面會遇到的尷尬情況,也可以對其日報做直接批復。另外,也可以在XTools CRM的團隊說里建立一個話題,成員都可以在該群組里發(fā)表意見,提出自己的問題,重要的是這些歷史記錄可以長久保存,優(yōu)于微信與QQ。
要打造活躍型團隊,不僅僅是老板一個人在思考,管理者重要的是讓員工的思維活躍起來,要知道提出一個好問題之前,實際上是引發(fā)員工做更多思考,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這對企業(yè)來說,可以集思廣益,也就能達到活躍的目的。此外,聰明的員工會提問,則少走錯路,所以工作效率更高。作為領導們,應該鼓勵員工在完成一項目標的過程中多提問題,而不是急于獲得答案。就像愛因斯坦所說,每一個員工都是天才,你的員工也很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