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3G時代的合約機,曾是運營商戰(zhàn)略布局的重要砝碼。合約機主要以兩種方式存在,一是“預(yù)存話費送手機/優(yōu)惠購機” (補貼終端成本),二是“購買手機送話費”(補貼話費,即折扣折讓)兩種模式。
很長時間以來,運營商以合約機的形式,吸引、留住用戶。于用戶而言,則是以承諾一定的在網(wǎng)時間、月消費額度,以較低的成本使用通信服務(wù)。
2014年下半年起,情況發(fā)生了變化。以三大運營商在2015年春節(jié)時的合約機政策看,中國電信的話費贈送與手機號碼有關(guān),與所選終端無關(guān),即只補在天翼號碼上,59元套餐起享受。中國移動基本在大眾市場已不再開展合約計劃,購機通常送流量,如購4G“裸機”手機送10G流量,每個月5G流量,分兩個月贈送。各省會有不同的優(yōu)惠活動,如福建開展送購4G手機送10元話費的活動。中國聯(lián)通政策是選擇月套餐76元以上的用戶,可以參加預(yù)存話費送手機活動。
不難看出,運營商的合約機營銷出現(xiàn)了兩個明顯趨勢,一是門檻提高,二是以套餐補貼為主。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一情況?原因有兩個,第一是運營商補貼手機意義不大。從2015年6月新發(fā)布的魅藍(lán)Note 2、榮耀 7、魅族 MX5等手機即可看出,多模多頻雙卡手機的主流時代來臨。不用換手機,用戶即可自由切換在多家運營商之前的服務(wù)。于運營商而言,再補貼手機意義不大。
第二是合約機已不是用戶的首選,這一方面是由于終端補貼下降,運營商所推出的合約套餐門檻提高,對用戶吸引力下降;另一方,由于智能手機的更新?lián)Q代、千元智能機的普及,用戶愿意選擇“裸機”,而不是至少24個月被捆綁在同一部手機上。
運營商營銷重心從補貼手機轉(zhuǎn)到補貼合約,其實質(zhì)是從降低用戶使用門檻到鼓勵用戶提高消費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