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以前寫的老文,昨天話題討論時候翻出來的,年初讀一讀覺得去年想的問題還需要今年去解決,當然這屬于專業(yè)內部人士探討,行外人請繞行。
近年來,中國三大運營商收入增長率總體呈現(xiàn)下降態(tài)勢,均進入個位數增長時代。中國移動(微博)、中國電信(微博)、中國聯(lián)通(微博)收入增長率很難超過兩位數。
有人將這些全部歸咎于外部不利的市場環(huán)境,如電信資費逐步降低、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OTT業(yè)務迅猛發(fā)展造成對傳統(tǒng)基礎業(yè)務的替代明顯加劇、基礎電信業(yè)務市場日趨飽和、面臨全方位的市場競爭以及運營商缺乏互聯(lián)網基因,等等。其實, 電信運營商由長期相對壟斷時代進入移動互聯(lián)網充分競爭時代的不適應性,才是導致企業(yè)發(fā)展遇到困難的最為重要的原因,比如最關鍵的渠道補貼(傭金)的使用轉型問題并沒有取得真正的突破,離成功轉型尚有較大的差距。
電信運營商都希望能實現(xiàn)“U”型反轉,但如果將企業(yè)收入增長下滑完全歸責于不利的外部環(huán)境,而不反思自身的問題,反轉的理想是站不住腳的,只能是夢想。
這個時候,為什么必須要考慮渠道補貼問題呢?因為,2016年運營商和手機市場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形勢,手機賣場和運營商都面臨各自不同的兩難問題。
先看看手機賣場:國內主流消費群體智能機滲透率趨向飽和,智能機人口紅利消失,換機需求放緩,智能機購機需求主體呈現(xiàn)結構性變化,老智能機用戶換機成為主驅動力,用戶換機驅動力和換機意愿下降,換機周期延長。賣場將面臨兩難境地,一是2.25億習慣于網購的泛90后逐步成為消費主體;二是整體手機市場增長的停滯。營改增和運營商終端營銷資源的持續(xù)縮減,促使營銷模式轉型,銷售模式轉變,產品回歸市場化的運作,公開市場銷售回歸主流。
再看看運營商:在4G+、互聯(lián)網、營改增、實名制等諸多因素影響下,運營商也同樣面臨兩難。一是互聯(lián)網企業(yè)快速吞噬語音、短信等傳統(tǒng)利潤型業(yè)務,加速管道化;二是換卡、換機市場的增長停滯,以及營銷費用壓降后產業(yè)話語權的旁落,資源杠桿效應快速下降!運營商也不得不優(yōu)化渠道補貼,降低運營成本,提升渠道運營效益。
有點太正經和晦澀了,換下風格。說到運營商的難,民間流傳著更生動的說法:三家通信運營商的真正名字是:中國移動地攤公司,中國電信小販公司,中國聯(lián)合擺攤公司。簡稱:中國地攤、中國小販、中國擺攤!由此可見,運營商日子也不好過,那么,渠道也就沒那么舒服了。
好了,轉回來說正經的,其實渠道補貼就是連接運營商和賣場的橋梁,這也是雙方有可能抱團取暖的唯一出路,所以,不妨談談渠道補貼那點事兒。
第一, 簡單解釋下什么叫渠道補貼。
本文所指的渠道補貼包含渠道傭金+渠道補貼,一并稱為渠道補貼。
渠道補貼分為成本型渠道補貼和分成型渠道補貼兩種。從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成本渠道補貼(定額補貼)是根據銷售的成本,通過固定成本額度發(fā)放的補貼,包括一次性固定補貼與分期補貼。成本補貼體系主要特點是用額定成本換取額定用戶量,高額成本就能換大量用戶,低額成本換取少量用戶,用戶的新增與投入成本成正比。
分成補貼一般為非定額補貼,根據銷售的具體收入來劃分補貼,按收入類別劃分,包括話費分成收入、充值分成收入,分時間長短劃分,包括月度收入分成、季度收入分成、年度收入分成,分成補貼的發(fā)放依據主要根據銷售的收入多少來發(fā)放。
第二,兩種渠道補貼模式是平衡量、質關系的天秤。
成本主補貼模式能有效刺激渠道放號積極性,通俗點說就是簡單、粗暴,有效!劣勢是部分渠道在利益驅使下套取代辦費,放號存活率低,渠道難以管理。
以分成為主補貼模式由渠道來承擔用戶的離網風險,有利于運營商降低放號補貼成本。劣勢是渠道放號積極性和對運營商的忠誠度會降低;運營商對新增用戶的瓜分力度變小。
成本補貼能保證渠道銷售的積極性,但難以保證發(fā)展用戶的質量;分成補貼能保證發(fā)展用戶的質量,但難以保證渠道的積極性和忠誠度。由于市場日趨飽和,新增用戶減少,運營商關注重心偏向存量市場,同時低成本的互聯(lián)網渠道的興起,運營商逐漸減少對傳統(tǒng)渠道的依賴,運營商給予傳統(tǒng)渠道高額補貼來換取用戶的粗放發(fā)展方式難以持續(xù)發(fā)展。運營商要想以高效的方式發(fā)展用戶,只能改變現(xiàn)有補貼模式,由以成本補貼為主的模式向以收入分成為主的模式轉變,才能保證用戶發(fā)展的效益。至于什么比例是合適的,后面會談到。
而實際狀況是高成本的渠道補貼與渠道效益一般成反比。一般補貼比例高于80%的投入產出比只有0.4, 補貼比例50%的投入產出比有1.5,補貼比例低于20%的投入產出比可達3.5。
講個笑話:關羽沖進帳來:“被包圍了,大哥快走!”劉備:“云長,幫我斷后!”關羽手起刀落把劉禪砍成兩截。劉備:“尼瑪,我說的不是這個!”關羽又砍死劉封。劉備:“Kao!也不是!”關羽刀光一閃,劉備兩腿間一片血紅……啟示:簡單、粗暴的成本性渠道補貼,讓不理解公司戰(zhàn)略的渠道去執(zhí)行,只會是個悲!
要量和要質是運營商永恒的話題,而這兩種補貼模式就是平衡量、質關系的天秤。
第三,從追求收入規(guī)模向利潤轉移就需要轉化價值導向,壓減成本補貼導入收入分成模式,調整合理產出比。
發(fā)展用戶的價值越高,補貼的使用效益越高。價值導向核心是發(fā)揮單個成本的最大價值,將更多的資源向高價值的產品、高價值的用戶遷移,將固定的成本性補貼發(fā)揮最大的價值。價值導向補貼體系,主要是圍繞用戶的價值構建補貼體系。補貼力度與用戶的套餐月費掛鉤,補貼資源向高價值套餐傾斜,降低低價值套餐獎勵;考核標準與用戶質量掛鉤,高質量用戶高回扣低懲罰,低質量用戶低回扣高懲罰;支付周期與總補貼掛鉤,總補貼高,一次性支付,總補貼低,分次支付。
以收入分成為主的補貼模式,根據階梯收入來決定分成的比例,獲得的增量收入越多,分成比例越高,渠道所能獲取的收入越高。為了保證渠道的積極性以及忠誠度,可以保留少量的成本補貼,并建立長效的補貼機制。長效的補貼機制,考核時間間隔一般為一年,主要考核渠道的年度收入、發(fā)展同比、規(guī)模任務、商圈門店、用戶質量等,通過長效補貼方式有效提高渠道退出門檻,鎖定渠道忠誠度。
第四,渠道補貼向左轉還是向右轉,從追求收入規(guī)模向追求效益,這個彎早晚得轉。
優(yōu)化現(xiàn)有渠道結構,由高成本的渠道向低成本的渠道遷移,由低效率的渠道向高效率的渠道遷移,實現(xiàn)渠道補貼的總成本下降,提升渠道的整體效益。傳統(tǒng)渠道逐漸面臨臃腫、運營成本攀升的問題,而互聯(lián)網渠道擁有運營成本低,效率高等優(yōu)勢,互聯(lián)網渠道將逐漸替代傳統(tǒng)渠道或者改變傳統(tǒng)渠道。
總之,要規(guī)模還是要效益也是運營商逃不開的命題。向左轉,成本性補貼越大,帶來規(guī)模越大;往右轉,分成型補貼越大,短期內規(guī)模會減緩,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僅僅是向左轉,還是向右轉的選擇題,表面看非常簡單,但,背后卻隱藏著復雜的因素。
有人說,還可以通過非補貼方式進行投放呀!比如產品激勵(包括買N送一、送話費、送流量等,以贈送產品的方式代替實際的補貼發(fā)放)、服務支撐激勵(包括派駐人員、提供資源、提供物料等,以提供服務性支撐來代替實際的補貼發(fā)放)。這是另辟蹊徑,也可以說是遇到問題繞著走,雖然,看起來短期內也不失為一個辦法。也有人說,還可以通過以效益為導向的渠道評價體系,引導渠道高效發(fā)展呀。進行效益管控,監(jiān)控渠道補貼的有效使用,監(jiān)測渠道發(fā)展效益,把控成本價值鏈,保證成本有效的精確的投放,這是認為渠道要么是惡魔,要么是天使的幼稚思想說出來的純粹忽悠人的官話。
其實,渠道補貼的秘密就在這里:度。成本補貼過頭就成為虛偽;分成補貼過頭就引發(fā)傲慢;分成補貼過頭就成為僵化;成本補貼過頭就引發(fā)放縱;追收入過頭就是擺架;追效益過頭就造就懦弱;追效益過頭就成為盲從;追收入過頭就引爆張狂。
當然,這些遇到不靠譜的KPI就一切歸零,因為運營商的根本是KPI主導一切,而不是以上所說的一大堆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