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2009年IBM智慧地球、歐盟行動計劃和溫總理“感知中國”的提出將國內對于物聯網(Internetofthings)的關注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他與之相關的名詞,如泛在網(ubiquitousnetwork)、傳感網(sensor network)、M2M(machine to machine,即機器到機器的通信)等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和物聯網一起成為熱門概念。究竟什么是物聯網,物聯網帶來了怎樣的機遇與挑戰(zhàn),本文從電信運營商角度,分析、探討對物聯網整個體系架構的理解,對物聯發(fā)展趨勢的看法以及在這樣的技術和產業(yè)背景下,作為電信運營商的發(fā)展機會和應對策略。
2.物聯網概念辨析
物聯網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當時它的定義很簡單: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這里包含兩個重要的觀點:一是物聯網要以互聯網為基礎發(fā)展起來;二是RFID是實現物品與物品連接的主要手段。然而,從現在來看,射頻識別技術只是實現物品與物品連接的手段之一,這種連接具有以單向為主、不具備組網能力等局限性,因此,現在對物品與物品連接的普遍理解需要更多地借助無線傳感網技術來實現。
泛在網也被稱作無所不在的網絡,最早見于施樂首席科學家MarkWeiser在1991年“21世紀的計算”文章中提出的UbiquitousComputing,因此泛在網概念的提出比物聯網更早一些,而且國際上研究Ubiquitous的人也更加多一些,已經有一定的積累。2004年,日本提出了U-Japan、韓國提出了U-Korea的國家信息化發(fā)展計劃。對誰最先提出的泛在網概念目前還有爭議,日本學者認為泛在網是他們最先提出的概念。泛在網將4A作為其主要特征,即可以實現在任何時間(Anytime)、任何地點(Anywhere)、任何人(Anyone)、任何物(Anything)都能方便地通信,因此其在內涵上更多的是以人為核心,關注可以隨時隨地地獲取各種信息,幾乎包含了目前所有的網絡概念和研究范疇。
傳感網是指“隨機分布的集成有傳感器、數據處理單元和通信單元的微小節(jié)點,通過自組織的方式構成的無線網絡”,F在談到的傳感網,一般指的是無線傳感器網絡,嚴格來說應當稱為wirelesssensornetwork(WSN)。傳感網實際上由傳感器+短距離傳輸模塊共同構成。傳感器種類非常多,常見的有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濕度傳感器、振動傳感器、位移傳感器、角度傳感器等,據說傳感器的種類有3萬余種。目前我國從信息化發(fā)展新階段的角度提出傳感網,其研究和探討的重點其實并不是傳感器本身,而是聚焦在通過各種低功耗、短距離無線傳輸技術構成自組織網絡來傳輸數據。
從電信運營商角度,關注得最早也關注得最多的其實就是M2M,例如,中國移動,在2004年就開始開發(fā)M2M業(yè)務,國外的電信運營商,如Oragne、Sprint、DoCoMo都推出了M2M業(yè)務,尤其挪威電信,M2M業(yè)務量占到其業(yè)務總量的40%!癕2M是物聯網的雛形,是物聯網在現階段的主要形式”是目前電信運營商普遍認可的觀點。
這幾種概念之間的關聯關系,可以用圖1來大概表示。
3.對物聯網總體架構的認識和探討
在業(yè)界,物聯網大致被公認為有3個層次,從下到上依次是感知層、傳送層和應用層。如果拿人來比喻的話,感知層就像皮膚和五官,用來識別物體,采集信息,傳送層則是神經系統,將信息傳遞到大腦進行處理,人能從事各種復雜的事情,這就是各種不同的應用,如圖2所示。
傳送層:傳送層是在現有通信網和互聯網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使用2G/3G、有線寬帶、PSTN、Wi-Fi通信技術,實現有線與無線的結合、寬帶與窄帶的結合、感知網與通信網的結合。傳送層中的感知數據管理與處理技術是實現以數據為中心的物聯網的核心技術。感知數據管理與處理技術包括傳感網數據的存儲、查詢、分析、挖掘、理解以及基于感知數據決策和行為的理論和技術。云計算平臺作為海量感知數據的存儲、分析平臺,將是物聯網傳送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應用層眾多應用的基礎。
電信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