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上海試水“三網融合”
馬凌 2001/09/27
電信網、有線電視網、互聯網三者合一早已不是一個技術難題,而是一個政策難題。現在,上!疤貐^(qū)”正小心翼翼地試圖打破疆域,為融合大戲揭幕。
上海灘上空的“異端”之音
孫宏明顯然不愿意開口說話,部分原因是他為人歷來低調,部分原因是近來有所不便--因為一句廣告語,他惹了點小麻煩,上海市通訊管理局正予以過問。孫宏明是上海市有線網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有線網絡公司)的總經理。公司成立之前,他的職務是上海市有線電視臺主管技術的副臺長。
大約1個月前,有線網絡公司開始在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早間新聞插一條廣告,大意是:“有線通”既能看電電視又能上寬帶網,還可以打IP電話。
這個廣告聽起來有些異端。果然,反饋馬上產生,上海市工商局、通訊管理局相繼找上門來叫停。道理很簡單,電話是電信的基礎業(yè)務,而有線網絡公司目前還沒有拿到牌照。
通訊管理局--更準確地說是上海市電信局--的敏感心態(tài)不難理解:固話市場一旦門戶洞開,對于電信的沖擊不言而喻。
從目前的情況看,在上海市這個全國惟一的“三網融合”試點城市,最有可能拿到IP電話牌照的,正是具有廣電背景的有線網絡公司,尤其是隨著大規(guī)模有線雙向網改造的逐步完成,其突破電信最后一道防線的腳步聲聲可聞。
在今年7月30日開幕的上海數字電視商業(yè)展示周上,有線網絡公司公開演示了集數字電視、寬帶上網、IP電話于一身的“有線通”解決方案,其中IP電話功能是首次亮相。
這是一個再明顯不過的信號:在寬帶市場爭奪呈膠著狀態(tài)的情況下,有線網絡公司正在積極準備開辟第二戰(zhàn)場,并且直指電信的心臟部位。
不對稱開放
有線網絡公司掛牌于1998年12月30日“臺網分離”之際,其前身是上海市有線電視臺網絡部。公司成立時,注冊總資本為4億人民幣,上海市有線電視臺為第一大股東,持股51%;第二、第三大股東分別是上海東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市信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信投),共同持股49%。
很顯然,無論從運營經驗、資金實力、還是公司規(guī)模來講,有線網絡公司都與上海電信相差甚遠。有線網絡公司只有100余人,市場部甚至不足10人。上海電信之所以深感“如臨大敵”,是因為國務院辦公廳82號文。
1999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了信息產業(yè)部和國家廣電總局《關于加強廣播電視有線網絡建設管理的意見》(簡稱“82號文”)。文件明確規(guī)定,電信和廣電部門業(yè)務不得交叉,但該文件同時給了上海以“試點”的資格:“對各類網絡資源的綜合利用,暫只在上海試點。”
從字面上看,“82號文”并無任何偏袒,但事實上,廣電部門借此“尚方寶劍”,可以名正言順地將戰(zhàn)線推至寬帶接入市場,而上海電信卻沒有占到任何便宜進軍有線電視業(yè)務。
這是一個不對稱開放的試點:電信對廣電有限度開放,而廣電對電信大門緊閉。眾所周知,廣電對電信的窺覷由來已久,同樣的,電信對廣電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畢竟,“三網融合”的光輝“錢”景是可以樂觀預期的。
對上海電信來說,惟一值得慶幸的是守住了自己的底線:固定電話業(yè)務屬于電信基礎業(yè)務,必須經信息產業(yè)部批準才可涉足。
1999年,有線網絡公司在上海市區(qū)實施有線雙向網改造,當年改造用戶數為30萬,受“82號文”刺激,2000年其新增改造用戶數猛漲70萬,并開始在一些小區(qū)進行有線電視線路接入互聯網的實驗。
2000年10月,又一個好消息傳來,國家“十五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快用戶接入網建設,擴大利用互聯網,促進電信、電視、計算機三網融合。
有線網絡公司意識到,出手的時機已經成熟。
2個月后,有線網絡公司正式在上海市區(qū)推出“有線通”業(yè)務。其胃口之大令人吃驚:首期業(yè)務為寬帶上網接入,以后還將涉足交互電視和視頻點播、IP電話和可視電話、遠程教育和醫(yī)療乃至電子商務等。
用誰家的平臺駐網
昔日涇渭分明的兩家利益集團,一夜之間短兵相接,沖突在所難免。推動這一沖突與融合的第一力量是技術的變革,第二力量則是行政之手,第三力量則是資本之手。
事實上早在1996年,上海信息港工程開工之時,上海市政府就已開始考慮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其間最主要的動作,就是通過上海信投運用資本力量對雙方進行介入與協調。
上海信投成立于1997年10月,初衷是聯合上海電信、上海廣電以及部分設備制造商共建信息港。其最大的股東為上海聯合投資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府全資公司),持股34.67%;上海電信為二大股東,持股24%;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東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廣電分別持股8%、8%、5.33%。
1998年,上海信投分別投資上海電信與有線網絡公司。其與上海電信共同成立了上海市信息網絡公司,雙方的持股比例為三七開,公司掛在上海電信數據通信事業(yè)部下。同年底,上海信投又參股有線網絡公司,并在一番增資與置換之后,成為有線網絡公司最大股東,持股51%,而之前的控股者上海有線電視臺持股比例降至20%。
但事實上,這些眼花繚亂的股權結構很難從本質上杜絕摩擦。在究竟用誰家的平臺來實現“三網融合”這一根本問題上,雙方依然各執(zhí)一詞,各行其是。
1998年,信息產業(yè)部部長吳基傳與上海市市長徐匡迪曾簽訂了一個“部市協議”,核心內容就是在上海市建設寬帶公共信息網絡平臺,作為上海市“三網融合”的骨干傳輸網絡平臺,它不屬于一個企業(yè),而是由整個上海市共享,以期協調各方矛盾。2000年底,這個ATM+ADSL的公共信息平臺基本建成,覆蓋面積達400萬用戶。作為主要的承建者,上海電信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應該是“三網融合”的惟一平臺。
但上海廣電并不買電信的賬,很明顯,這個所謂公共信息平臺仍然受制于上海電信。在廣電看來,經過雙向改造后的有線電視網完全能夠達到互聯網或其他業(yè)務寬帶接入的要求。
作為對電信的回應,有線網絡公司進一步開展其改造計劃,今年的目標是:新增改造用戶50萬戶,加上去年完成的100萬戶,使上海市區(qū)內一半以上的家庭具備開通“有線通”業(yè)務的設備條件。
寬帶命門
有線網絡公司之所以急于擴大改造規(guī)模,是因為它非常清楚寬帶接入市場的戰(zhàn)略意義:如果沒有這張網作為支撐,沒有足夠的用戶數量墊底,一切都無從談起,更遑論“三網融合”。換言之,寬帶接入市場是有線網絡公司的命門所在。
這個道理,于上海電信同樣適用。
具體而言,有線網絡公司立足寬帶接入市場,不僅為以后的數字電視傳輸打下硬件和用戶基礎,還可伺機進軍IP電話市場,可謂“一石三鳥”。而上海電信則將該領域視為最后防線,在力保固話江山的同時,長遠來看亦可為當指有線電視奠定基石。
圍繞這個生死攸關的命門,雙方你來我往,展開拉鋸戰(zhàn)。
最直接的競爭手段仍是屢試不爽的價格戰(zhàn)。2000年12月1日,有線網絡公司正式推出“有線通”業(yè)務時,定價為2000元設備材料費(產權歸用戶所有),另加450元開戶費,120元包月,比當時上海電信ADSL的開通費低一半左右。1個月之后,電信做出反應,宣布ADSL大幅降價:1200元開通費用,130元包月。
到了今年3月10日,“有線通”繼續(xù)還以顏色,宣布降價50%,僅需1180元就可開通服務。
其次是技術方面的各執(zhí)一詞。ADSL對“有線通”最主要的一個攻擊點就是“共享問題”:ADSL是在環(huán)網結構的基礎上,單獨從局端牽線入戶,即所謂的點對點獨享帶寬,每個用戶最多可以享受6兆的帶寬。而“有線通”是共享帶寬,其每個光纖接點下面的有線電視線路是樹狀結構,每500名用戶共享27兆帶寬,一旦接通率過高,速度就會大打折扣。
“有線通”則認為,目前討論“共享問題”毫無意義,因為在這500名用戶中真正開通“有線通”業(yè)務的不足10%,要出現擁堵至少還得好幾年,況且即使接通率高企,亦可采取拆分光纖接點等辦法增加帶寬。
作為還擊,“有線通”拋出的“殺手锏”是成本問題。它認為,互聯網的基本精神就是共享,從某種意義上講ADSL的點對點互聯抬高了成本,從本質上限制了其發(fā)展。
據稱,ADSL的組網成本高達3000元/戶,而“有線通”成本為1400元/戶。而且因為“有線通”在硬件能力上集電視、上網、電話于一身,具有無可比擬的運營成本優(yōu)勢。另外,由于有線電視線路從1992年建成至今已近壽命周期,雙向網改造相當部分的費用還要打入有線電視正常的運營成本。
“有線通”能走多遠
表面上看,上海“三網融合”之爭的主體是上海電信與有線網絡公司,但究其本質,仍然是電信與廣電對稱進入的老問題。
今年7月10日,在第五屆中國國際互聯網研討會上,信息產業(yè)部副部長張春江公開表示了對三網融合的支持,并首次提出廣電與電信對稱進入的主線。但這個建議很快遭到了回絕,廣電總局副局長張海濤稱,廣電面臨比電信市場大得多的娛樂信息市場,暫時還沒有興趣進入競爭激烈的電信市場。
事實上,問題并非這么簡單。廣電涉足電信市場,需要的不僅僅是興趣,更重要的還要合乎資質。對廣電來說,最致命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缺乏全國統一的骨干網,一個是國際出口問題。
盡管1998年起,廣電管理層一直有心組建全國統一的電網,實行系統內資源共享和垂直管理,但由于牽扯到千頭萬緒的地方集團利益,要端平這碗水絕非朝夕之功。
此外,要想假途伐虢也不容易。7月26日,信息產業(yè)部發(fā)布通知規(guī)定:持電信運營許可證的單位,不得以任何方式擅自將其電信業(yè)務經營權授予合資公司,合資公司應作為新的主體重新申請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此舉極大地提高了市場準入門檻,令廣電進退維谷。
但如果就上!疤貐^(qū)”而言,以上難題相對好辦。比如,互聯網接入必須涉及的國際出口問題,有線網絡公司采取的辦法是向網通租用,而后者則借前者的城域網躋身上海寬帶市場。
再比如,全國骨干網問題,IP電話業(yè)務必須借助骨干網走出上海,盡管目前沒有相關消息,但如果考慮到它與網通的良好關系,很可能再次借道網通,以完成“三網融合”大業(yè)。當然,前提是拿到IP電話運營牌照。
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事實上牌照對于有線網絡公司來說并不是最大的難題,關鍵還在于其自身條件是否成熟。道理很簡單,做語音電話不可能按區(qū)逐步建設,必須一開始就搭建好整個平臺。目前上海市只有100余萬戶家庭進行了雙向網改造,即使完成今年的計劃,也只有150萬戶,距離全市460萬戶的總量尚有差距。另外,資金、運營經驗、營銷管理平臺等等都還是問題。
新浪網 2001/09/27